第四百七十四章 先生细述武林事(1 / 2)

推棺 离人望左岸 1840 字 26天前

李秘自是明白甄宓的意思,陆家茅是外姓人,唐村太极又不外传,只能说明他的功夫来路不正,或许于常人而言,这并不算甚么,可落到李秘和甄宓眼里,却又不一样了。

虽然陆家茅极得朱常洛信任,但李秘难免要留个心眼,甄宓对此了解不多,李秘便找到了司马徽。

与陆家茅交谈之时,对方是知道司马徽的,所以司马徽应该也是知道陆家茅。

也果不出李秘所料,听得陆家茅的名字,司马徽也有些讶异,朝李秘问道。

“他果真在朱常洛身边?”

“是,应该是在宫里十几年了……”

司马徽也点了点头,眸光有些涣散,仿佛忆起了久远的回忆,过得许久才感叹道:“倒也是个人物,竟然在宫里躲了十几年,谁又能想得到?”

这里头显然是有一段陈年旧事的,李秘也颇有耐心,司马徽想了想,到底还是朝李秘解释道。

“唐村李氏乃是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搬迁过来的,据说先祖是唐朝祖师李道子,创立了无极养生功,到了洪武年间,李氏出了个李元善,武双修,开馆授拳,以无极是为太极,固称太极养生功,便是后来的太极功。”

“太极功不是陈家沟陈王廷等人捣弄出来的么?”李秘对这段还真是不了解,不过从语气来看,司马徽对此也是存疑的,唐村若要争这太极发源,还真有些牵强。

“不过唐村与沧州等地一般尚武,村民无不习武,虽说太极功的名气不小,但其实村里不少人都有家传绝技,并非人人练太极,这东西更注重内家养生功夫,但凡能够用来搏杀,都是大宗师的级别,否则根本无用。”

“你适才说陆家茅的推手抵挡不住,那也是理所当然的,陆家茅本是李氏本宗的赘婿,不过他是带艺入门,为人诚恳沉默,老家主很是看好,年丧妻之后,仍旧没有离开李氏家族,老家主便当他是义子来教养,将太极功传给了他。”

李秘听得此处,也不由好:“既是如此,他为何又要逃?”

司马徽轻叹一声,给李秘倒了杯茶,而后说道:“大概是十三四年前吧,首辅张居正死了,朝廷的给事张鼎思等人便开始弹劾戚继光,想将他从三屯营调回广东去。”

李秘一听也是有些诧异,心说话题跳转也太突兀了,分明说的是陆家茅,怎地又扯到戚帅身了。

不过他到底还是耐着性子听下去,毕竟戚继光的故事,是怎么听都不厌的。

李秘也知道,戚帅之所以南征北战,取得偌大成,都是因为有张居正的支持,到了这里他也渐渐发现,戚继光并非完人,当然了,世界本是人无完人。

诸如给张居正送礼,在某些问题立场不坚定等等,这些可以说是缺点或者“污点”的东西,反倒让李秘觉得戚继光更具人情味,也更加鲜活起来。

戚继光虽然逝世几年了,但三屯营等军将士们并未忘记过他,这天下仍旧还在传颂他的功德,即便万历皇帝恨屋及乌,因为张居正而连带戚继光也不喜欢,但并不影响百姓对这位老帅的爱戴。

所以关于戚继光的事迹,李秘是百听不厌的。

“戚继光终究还是从北方退了下来,调到了广东,很多人都为戚继光鸣不平,认为朝廷是兔死狗烹,尤其是……尤其是武林人。”

“你与戚家关系亲密,想必也该知道,戚继光早年抗倭,在山东等地招募民兵,组建新军,很多人都以为他招募的是普通农民,但你该知道,山东民风彪悍,又是尚武之地,戚继光招募的能是一般的农民么?”

“也是那个时候,武林人士纷纷响应,由少林寺的僧兵牵头,组建了一支队伍,加入到了戚家军之,陈家沟和赵堡都有人去了,唐村自也不例外。”

“戚继光抗倭取得建树之后,朝廷也有些忌惮,又将他派到了北方去,他又将这些武林高手带着,武林高手单打独斗那是没话说的,不过放到战场却难说,可有戚继光在,武林人士便如一般士卒那样操练和听命,你想想戚家军的战斗力有多彪悍。”

“但问题也出在这些武林人士之了,戚继光被弹劾之后,武林人召开了盟会,要为戚继光抱不平,讨公道,以致于朝堂将这笔账算到了戚继光的头。”

“这冲突越来越大,朝廷方面么,皇帝刚刚从张居正手里夺回权柄不久,绝不容许再有人挑衅他的权威,便发动厂卫,对武林人士进行清洗,还劝降了不少武林人作为内应……”

司马徽说到此处,事情也渐渐扯得边了,李秘更是不敢打断。

“也是那个时候,朝廷马踏江湖,厂卫缇骑四处出动,宗门是人人自危,而唐村则发生了一桩灭门惨案,幸存下来的人,都将矛头指向了陆家茅,认为是他这个外姓人勾结朝廷,当了白眼狼……”

“原来竟是如此……”李秘听到这里,这段陈年往事也总算是清楚了。

“陆家茅果真是灭门案的凶手?”

司马徽看了看李秘,摇了摇头:“这些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,真相早已沉入年岁长河,谁还说得清楚?”

“只是唐村召集武林同道,发了江湖追杀令,陆家茅是人人得而诛之,武林人甚至追到他本家,大肆逼迫之下,他本家也被逼死了不少人。”

“陆家茅原本是不认的,后来结下了仇怨,便站出来复仇,江湖武林也是闹腾了一段时间,正因为这个事情,给事张希皋巧立名目,拉扯了一大堆由头,再次弹劾戚继光,戚继光终究还是退出了官场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