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风起云涌(1 / 2)

对于王文才来说,投靠刘备仅仅是选择上的不同,不应被道德所绑架。

至于许多人所说的投降主义,他也不认同。

所谓投降,只应针对外族,而刘备和诸葛亮可以被称之为外族吗?

即便蜀汉人和现代人在观念上有一些不同,但也只是思想之争,是可以通过后期地努力改善的。

如今唯一的麻烦就是刘备,其对于现代人的恶意几乎是不加掩饰的。

他还清除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刘备时的场景,在其眼神深处,充满了不屑、厌恶、敌意,就如同生死仇敌一般。

不过看问题要长远一些,此时的刘备已经三十有七,即便因为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多活一些,但能活多久,九十?还是一百?

只要将其熬死,这最后一道障碍也就消失了。

几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,根本不值一提。

相比于抵抗而造成的杀戮,此时的王文才甚至觉得自己是在做功德,带有强烈的使命感。

他要为现代人争取一个最为合理的发展方向。

……

在一间颇为典雅的房间里。

王文才正在和智囊团商讨对策,就在一个小时之前,诸葛亮遣人送来了消息,而这个消息也让他异常地振奋。

在诸葛亮的信中,已经明确地表示,对方会在合适的时机全力劝阻刘备,在政策和法律上,给现代人一个清晰的定位,甚至可以和蜀汉人平级。

如果此事成了,绝对是惠及万民的大事,以后在巴蜀地区讨生活的现代人,将不再忍受战争之苦,会和蜀汉人一起,全力地建设蜀地,使之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。

……

只是王文才不知道的是,因为刘备的突然降临,整个巴蜀地区也被迅速地搅动起来。

这里面,尤以盘踞在眉市的梁武帝萧衍为甚,身为南朝梁的创建者,萧衍执掌南梁足足四十八年之久。

这位笃信佛教的菩萨皇帝甚至可以用英明神武来形容。

从一开始地伐竹沉木,用极短地时间结束了南齐的统治,随后又大力发展儒学、弘扬礼仪,建立了五经馆、五礼制,同时又将佛教立为国教。

这是一套以佛教治心、以儒学治世的体系,而梁朝在其治下,也的确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诗词,其所描绘的正是当初梁朝的盛景。

如果不是因为晚年过于沉迷佛教,以至于四次舍身为佛,这位一生节俭、崇尚素食的帝王,极有可能创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。

这么说也并非没有根据,当初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,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,甚至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这本应是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。